液冷储能市场逐步开启 (资料图) 自2022年以来,相关厂商已密集推出液冷储能系统,液冷产品丰富度不断提升。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储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全国新增投运储能规模8.0GW/16.7GWh,超出去年同期的7.3GW/15.9GWh。得益于液冷技术能够对电池精确温控并确保降温均匀性,液冷储能市场逐步开启。 目前,储能系统内的电池热管理技术主要分为风冷、液冷。风冷结构简单,但换热效率低且无法实现精准控温;液冷设计和安装难度较高,但可以保证电池单体温度的一致性,且应用场景更为宽泛。成本方面,液冷系统主要设备包括液冷机组、液冷板、管路、接头等,虽然液冷系统4000万元/GWh的价值量高于风冷系统的2000万~4000万元/GWh,但根据中金公司数据,液冷方案可将储能度电成本下降15%-20%。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版储能电池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储能行业作为新兴领域,日益成为可再生能源和电动交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发展前景已不言而喻。在2023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人工智能正推动能源行业实现低碳转型,储能产业或将迎来大规模发展机会。 储能市场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动力。从整体看,目前储能下游市场对储能系统向着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方向不断发展,进而带动细分领域的技术随之变化。 新能源时代,以深圳企业比亚迪为代表的龙头车企迅速崛起,让深圳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据TrendForce数据,全球新能源车(包含纯电动车、插电混合式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销售量约1065万辆,其中比亚迪销量186.35万辆,市场份额约17.5%。这意味着,全球每6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产自比亚迪。 并且,深圳本身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高地”。2022年,深圳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1.15万台,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8%,登顶一线城市榜首。 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长,意味着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据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深圳地区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近80GWh,约占全国的27%。动力电池产业在深圳的发展,带动了德方纳米、贝特瑞、新宙邦相关电池材料企业在深圳的汇聚。 截至目前,我国涉及储能产业的注册企业已超过8万家,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虽然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我国储能行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许多配套还跟不上实际的发展情况,例如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都还处于探索之中。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共同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双碳背景下发电侧储能综合价值评估及政策研究》(以下简称《报告》)。 新能源单独配储、火储联合调频、共享储能是目前国内发电侧储能的主要应用场景。区域上看,不同地区电源的结构类型、装机规模和出力特性等是影响发电侧储能配置的关键因素,应根据本地电源基础数据,并结合电网需求,选择储能技术及确定规模。 储能市场维持良好增长态势 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储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全国新增投运储能规模8.0GW/16.7GWh,超出去年同期的7.3GW/15.9GWh。 得益于液冷技术能够对电池精确温控并确保降温均匀性,液冷储能市场逐步开启。中石油、平高集团、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集团等公司近期陆续开始采购液冷储能系统项目。 液冷储能系统产品的丰富度也不断提升。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核心部件,具有较大热失控风险。因此,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对控制和解决热失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力市场改革,用户侧储能、增量配网等环节业务模式更加顺畅,储能环节收益明晰,峰谷电价差效益显著,大用电量下工商业用户有了更强的安装意愿,高精尖企业也乐意用储能作为备用电源。 展望储能产业发展趋势,有业内人士表示,欧洲户储需求旺盛、工商业储能渐兴,中国工商业相关的储能逻辑也开始落地。后续,随着新能源占比加大,储能市场将维持良好增长态势。 储能电池行业报告对中国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本报告同时揭示了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政府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想了解关于更多储能电池行业专业分析,可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版储能电池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